考察了三亚、济南、青岛、苏州等多地的养老社区后,来自济南的杨老先生夫妇,最终入住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家高品质养老社区,过上了充实的“享老”生活。
杨老先生今年82岁,老伴童女士比他小一岁,退休前均是济南一家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退休后,两人一开始过着候鸟式养老生活。“冬天去三亚,春天回济南,夏天再到青岛儿子家避暑。”杨老先生说,过了80岁后,感觉体力大不如前,因此想要找一个相对品质较高的养老社区定居下来,安享晚年。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需求大增,高端养老服务供给成为产业布局热点之一。去年11月25日,泰康保险集团在青岛打造的高品质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琴园开园;去年12月15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打造的太保家园·青岛国际康养社区开业;新华锦集团重点打造的小蓬莱康养社区目前主体建筑已封顶,将于今年交付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养老社区这一热门赛道加速布局,抢占制高点。
杨老先生入住的是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藏马山颐养社区,房费在7000多元/月,加上饭费等其他费用,每月花费在万元左右。几乎每天下午,在社区文娱生活服务中心的舞蹈室能看到两人练八段锦的身影。“周末人不多,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活动,人最多。”童女士说。
文化娱乐生活丰富是老两口喜欢这里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安静、房间配置高、服务完善等特点,促使他们最终选择这里。
现在,两人已经完全融入了社区生活。“不用自己做饭,餐厅饭菜花样很多,一周有保洁人员上门两次帮忙打扫卫生。每天能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手工、舞蹈、音乐、球类比赛等各种活动,每周还有车接车送去赶大集、爬山挖野菜,日子过得很舒服。”杨老先生说,这样的晚年生活也让忙碌的子女省了不少心。
这处号称打造“家庭康养度假新模式”的养老社区“藏身”于青岛藏马山中,包含10栋洋房形式的长者公寓、31套乐养合院、1栋认知症专业康复护理中心、万余平方米文娱生活服务中心以及500平方米社区专属医疗服务中心,能同时提供涵盖医疗健康、安心养老、生活保障等19类200余项生活服务。
在更私密的空间中,适老化的亮点更是随处可见。长者公寓的房间内,餐桌、餐椅、茶几、沙发等老人日常使用的家具,边角均设计成圆角防磕碰;餐椅的椅背采用了镂空设计方便拖拽;为了方便坐轮椅的老人,洗手台下柜子被装上了半掀起的底板,门上的猫眼设计成上下两个;床头、卫生间均安装有应急报警装置……
这种高品质的养老社区,主要起源于国外成熟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即CCRC)。这是一种提供全日制集中居住和照料、护理、娱乐等综合服务的养老机构。服务高品质、功能综合多元,让养老成为享老,是高收入银发群体的需求,也成为养老社区的标配。
清华大学健康财富指数研究团队成员刘广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养老社区是一种高品质的养老方式,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入住养老社区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当市场存在这种购买力需求的时候,供给方就要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匹配这种需求,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老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核心,这样就可以把潜在的需求化为有效需求。
刚于去年下半年开园的泰康之家·琴园,以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老年康养及老年医疗在内的一站式连续性医养服务为卖点,首批开放的157户独立生活区房源在开业前全部被选完。
“以追求品质养老的人群居多,具有一定的购买力,有的来自于自己,也有的来自于事业有成的晚辈。”藏马山颐养社区工作人员苗佳告诉记者,在他们这里,常住长者有三四十人,其余以旅居老人和参加活动、体验的老人为主。夏季人最多,一天最多的时候500多人。
新华锦集团旗下的长乐居,属于山东较早的一批养老社区,于十二年前便投入运营。新华锦长乐(青岛)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伟玮介绍,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大致为“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针对这一养老特点,他们提出了“集中的居家老”概念,“就是把居家老人集中在一个社区内,提供医疗、餐饮、娱乐活动以及专业化、个性化的康养服务。”
杜伟玮介绍,长乐居的入住押金为2万元,根据养老服务需求不同,每月房费在5000元至1.5万元不等。目前,入住长者180人,入住率常年稳定在98%左右。
险企或者与险企合作的养老社区,则大多采用保险+养老的模式,也就是说,购买对应保费的保险产品后可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以此来实现保险与养老的更好结合。
杨老先生入住的藏马山颐养社区与中国太平人寿合作,入住资格是选购百万元以上的保险产品。泰康之家·琴园有两种方式获得入住权,“一种是购买人寿‘幸福有约’系列年金险,另一种是与共建单位合作等方式。”琴园工作人员王倩倩对记者说。
“我去年3月份在济南一家还没开园的养老社区交了5万的‘排号费’,当时排到了101号,据说现在已经排到了300多号了,现在还没开园。”杨老先生介绍,此前他还通过同学打听上海、北京的几家养老社区。“房子都挺紧张,我同学排了两个月才住进去。”
可以窥见,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达到406907亿元,占GDP的比重攀升至12.2%,有望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学历者和高收入人群在“银发族”中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对精神需求方面的高追求,以及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的不断升级,给银发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底,市场上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新的养老社区项目还在不断开建,仅仅在青岛,一个月之内就有两家养老社区接连开园——去年11月25日,泰康之家·琴园开园;去年12月15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在青岛打造的太保家园·青岛国际康养社区也正式开业。此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新华锦小蓬莱康养社区,以及国寿嘉园·青岛长者公寓等。
于2020年10月开始运营的藏马山颐养社区,去年11月的财务报表才刚出现少见的持平状态。“目前谈不上盈利,只能说亏的少一点。”该社区运营总监张伟坦言,养老产业是一项长周期的投资,而前期投入巨大的养老社区更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投资回收。尤其是该养老社区在投入运营后,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前的大量宣传投入所带来的效应几乎全部消退,今年近乎“从头开始”。为了吸引长者入住,他们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比如2021年开始与太平人寿保险合作、采用新媒体手段等。
此前,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做出分析,预测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收周期一般在15年至30年。根据太保家园各项目不同规模,一般而言,中小型项目可在3年至5年内实现运营端盈亏平衡,大项目则要5年至8年实现运营端盈亏平衡。
杜伟玮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有康养需求的人不在少数。民政部今年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98亿人。
养老消费观念的改变,也起着重要作用。“60后的新一代老人马上进入养老阶段,他们的养老观念已经在改变,高品质的康养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张伟认为,尽管我国银发经济才处于起步阶段,但出生于我国婴儿潮时期(1962年-1965年左右)的人群已经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这一代老年人生活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大部分都拥有房产和积蓄,具有一定的消费实力。
“诸多利好政策的推出,也提振企业布局养老市场的信心,为银发经济市场带来更多机遇。”杜伟玮透露,将于今年投入运营的新华锦小蓬莱康养社区,目前已经有一栋楼开始接受预约,50多间房间已经被预订,这让他们对未来的市场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