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6月29日讯 (山东商报记者 张卓冉 实习生 高玲)与其说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辛庄村是一个村不如说它是一个大型的拖把加工厂,全村71户家庭家家户户绑拖把,各家门口堆积着如山的拖把材料。据统计,2015年黑里寨镇生产各类拖把超过1亿把,年产值10.9亿元,也因此黑里寨摘得“中国拖把之乡”称号,一举出名。如今“黑里寨“被注册成为拖把的商标,如今在省城济南市场上,80%左右的拖把来自黑里寨镇。
黑里寨镇的拖把文化是从笤帚发展起来的。早在1982年年,黑里寨镇草地村的张加华从卖笤帚转型进入拖把市场,从绑拖把、卖拖把,几年之后,张加华成了高青县第一个万元户。此后,张加华专跑东营市场,单胜利油田一家企业的订单就能让他赚三四十万元。从上世纪80年始,当地就有少数村民开始尝试加工拖把,辐射带动了经家、辛庄、草地、洪家、袁家等村。绑拖把工序简单,易学易做,在张加华的带动下,草地村以及周围其他村民也开始绑拖把。后崔村的李华、李波兄弟,见张加华及附近村民卖拖把赚了大钱,农忙之余兄弟俩也做起了拖把买卖。“那时候要卖拖把就到处跑,张店、辛店、章丘以及周边各地都跑遍了,”李家兄弟说:“跑学校、跑教委、跑企业、跑批发市场,这些地方订单都比较大,但是困难也大。”为了卖拖把,兄弟俩骑着大金鹿牌自行车载着几百把拖把早出晚归,跑遍了淄博、滨州、东营、济南等地的大街小巷。苦尽甘来,李家兄弟告诉记者,“赚了钱以后买手机、买轿车、买卡车都是当地最早的。”
“每天早晨三四点起来,自行车上绑着几百斤重的拖把,一直到晚上,有时候卖不出去,要在外面连着跑上三四天。”辛店村的赵春胡说:“最怕下雨下雪,人淋湿了不要紧,风刮刮就干了,但是拖把淋湿了就不好卖了。”回忆起当年卖拖把的情景。
黑里寨镇地势涝洼,多盐碱地多,是高青县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随着黑里寨拖把产业的发展,发展拖把产业、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扶贫攻坚计划中的核心举措之一。
来自台子镇宋四牌村的老杨今年55岁了,“之前出去打工,但是岁数大了,人家不要了。”老杨告诉记者,他现在没法出去打工,为了帮助儿子减轻家里负担,他和老伴如今都在拖把厂打工,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将近四千元,“活儿不累,家里没啥事就绑几个,有事就少绑几个,赚的钱足够我们老两口花了,而且还不耽误每天接送孙子上学。”
今年69岁的老党员赵光华几乎每天都去村口的拖把产业园绑拖把,“已经绑了二十多年了。”赵大爷的老伴瘫痪七年了,为了照顾老伴,他每天来干活的时候,都会用三轮车带着老伴一起过来,“她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一块来还能时时照应着,而且这里人多,她也能解解闷。老伴老伴,老来互相陪伴嘛!”赵大爷绑拖把一年下来能赚将近两万块钱,赵大爷说,有了这些钱,除了给老伴买药看病,日常开支也够了。
在黑里寨镇,像赵大爷和老杨这样依靠绑拖把赚钱生存的人将近六千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拖把上下游产业链也为黑里寨安置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随着拖把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如今,黑里寨依托拖把产业,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不锈钢冶金、塑料制造、纸板加工等产业,实现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品牌包装等拖把产业链条的一条龙化,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从二三十年前的三五户加工拖把发展到现在各家各户,仅辛庄村一年就可产300多万把,年销售收入达2000余万元,销售网点由低端的农村集市进入城市超市,产品覆盖周边地市,远销北京、河南及南方省市。2015年,黑里寨镇生产各类拖把超过1亿把,年产值10.9亿元。也因此,“‘黑里寨’拖把”,成为高青首件集体商标。